Home 首页 > News 新闻 > Research Highlights

多相流特刊出版!I&EC Research开设 “多尺度建模和人工智能赋能多相流科学” 特刊

多相流广泛存在于化工、石油、制药、食品和环境等各个行业,是工业过程的核心。20235月上海交通大学罗正鸿教授联合其指导的毕业生一起应邀在I&EC Research开设了多尺度建模和人工智能赋能多相流科学主题特刊。特刊邀请了世界各地在该主题活跃的专家学者投稿并经过期刊严格审稿后于20246月圆满出版。

图片

本次特刊由广东以色理工学院的高希副教授、江苏大学的颜伟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陈锡忠副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罗正鸿教授共同担任客座编辑, 于2023年底到20245月陆续接收来自:

  •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Jia Wei Chew课题组
  • 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Tess A. M. Homan和Niels G. Deen课题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Baptiste Hardy课题组
  • 中国: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勇与葛蔚课题组;南京工业大学朱育丹与陆小华课题组;华北电力大学程永攀课题组联合江苏大学颜伟城课题组;中国石油大学赵彦琳与姚军课题组;昆明理工大学杨世亮与王华课题组;浙江大学罗坤课题组;西安石油大学钟汉斌课题组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熊勤钢课题组;西安交通大学杜少华与周强课题组
  • 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Eldin Wee Chuan Lim课题组
  • 日本:东京大学Mikio Sakai课题组
  • 印度: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Vivek V. Buwa课题组
  • 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Edmond ByrneJarka Glassey院士课题组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陈锡忠课题组
  • 奥地利:开普勒林茨大学Simon Schneiderbauer课题组
  •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Olivier Simonin课题组
  • 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Bryan M. Wong课题组;颗粒固体研究所Ray A. Cocco课题组;普林斯顿大学Sankaran Sundaresan课题组
  •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Fuyue LiangOmar K. Matar课题组;伦敦大学学院Marc-Olivier Coppens课题组

等国际研究人员的 19 篇稿件,包含对多相流科学各个方面的最新发现和研究进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Jia Wei Chew在特刊上发表了两篇文章系统性地综述了应对可持续性挑战的流化床规模放大所需要的前沿方法和新路径。此外,荷兰Baptiste Hardy与德国Stefanie Rauchenzauner、法国Pascal Fede和Olivier Simonin、奥地利Simon Schneiderbauer、英国Ali Ozel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Sankaran Sundaresan六国科研人员一起合作建立了一个基于张量的伽利略不变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模型,封闭了气固两相流中备受关注的亚网格曳力及固相应力,为高效准确地预测气固两相流提供了新的方法。

理解多相流对于更好的过程工艺设计、强化及控制过程至关重要。多相反应器中发生的复杂行为涉及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现象,例如多相流动力学、相间传质和传热、化学反应和外部场(光、电、磁等)。这些现象通常发生在不同的尺度上并且物理及化学过程常常耦合在一起。因此,有必要研究多相反应器中不同尺度的流动、输运和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耦合机制。近年来,学者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计算工具来揭示化学、物理和数学界面的机制。多尺度建模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在多相流的研究中越来越受欢迎。特别地,人工智能与多尺度模型的融合为提高研究者对多相流科学的理解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多尺度建模和人工智能代表了多相流科学领域的范式转变。通过结合先进计算技术和智能算法的互补优势,研究人员有望在理解、预测和操纵复杂的多相流现象方面开辟新天地。我们希望这些文章能够为如何使用多尺度建模和人工智能应对多相流科学的挑战提供新的见解,并激发更多解决方案,造福社会、工业和环境。

了解I&EC Research “多尺度建模和人工智能赋能多相流科学特刊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https://pubs.acs.org/page/iecred/vi/multiscale-modeling-ai-multiphase-flow?ref=vi_journalhome 



特刊客座编辑介绍

高希

图片

高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教授、博导、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主要从事多相反应器、固体燃料热化学转化、微藻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和企业项目10余项,在AICHE J. 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开发软件SuperDEM等3个。任Carbon Neutrality, Fronters in Energy青年编委,I&EC Research客座编辑,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及仿真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等。担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主持人多次,做主题报告、邀请报告等口头报告20多次,受邀为40多个SCI期刊审稿。曾获I&EC Research有影响力学者奖、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青年讲习教授称号等。





颜伟城

图片

颜伟城,江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处副处长(挂职),江苏省“双创人才”。颜伟城多年在化学工程领域以复杂多相颗粒系统为对象,开展多尺度流体力学模拟与数值计算、多相反应器设计等理论和应用研究。最新研究方向涵盖与化工相关的前沿交叉领域:纳微颗粒技术、电流体动力技术、激光烧蚀及高性能聚酰亚胺合成等。在AIChE J.、Chem. Eng. Sci.、Phys. Fluids.、Adv. Funct. Mater.、Adv. Drug. Deliver. Rev.及Scienc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系列文章。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0余项。申请专利15项,开发并授权Eflow-AI等软件2套。受邀参加国内外著名学术会议做分会主席、Keynote、Invited及Oral报告等20余次。获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3项。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和“双创博士”等省部级人才计划。担任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与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SCI期刊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青年编委及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客座编辑。





陈锡忠

图片

陈锡忠,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回国前担任世界百强大学助理教授(博导), 研究聚焦于化工制药过程的数字孪生建模及多尺度仿真,发展了一系列微观颗粒,反应器及全过程流程尺度关联模型并应用世界五百强企业;在化工知名期刊AIChE Journal,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等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受邀为新版颗粒技术工具书 Powder Technology Handbook及工业制造4.0著作Industry 4.0 Vision for Energy and Materials 编写相应章节; 担任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及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等期刊编委会成员,Particuology青年编委;多次受邀到葛兰素史克,辉瑞,阿斯利康, 马尔文等公司研发部做化工制药过程数字化及智能化技术报告;受邀新加坡国立大学任客座讲师。在爱丁堡大学时为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在剑桥大学时被英国皇家工程院认证为未来杰出人才, 在爱尔兰国立大学时被全球华人化工学者协会授予未来化工学者荣誉称号。





罗正鸿

图片

罗正鸿,上海交通大学、宁夏大学教授,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国家杰青、国家万人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聚合)反应器工程研究。较为系统研究了气-固、气-液、液-液及气-液-固等多相反应器中多尺度流体动力学特征,归纳出各尺度模型耦合的“关键信息传递”方法,建立了描述流体动力学特征的多尺度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开发了气-固二相流两相相互作用力及界面传递模型,并成功应用于多家大型企业。发表200余篇SCI论文,应邀在Chem. Rev.及Prog. Polym. Sci.撰写综述,授权专利20项,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2项一等),出版专著章节2章。自2012年以来一直担任国际粒群衡算(PBM)会议的科学委员会成员,目前也是Ind. Eng. Chem. Res.副主编,Macromol. React. Eng., Int. J. React. Eng.及《化工学报》等期刊(顾问)编委。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已指导3篇博士论文入选上海交通大学优博(提名)、2篇博士论文获京博博士论文铜奖及1篇中国颗粒学会优秀博士论文等。



Powered by Gao Research Lab